“亲历营销”这本书让沉浸式学习市场营销成为可能

aaron 1 0

  今年春节前,收到一本专业书籍,后浪出品的《市场营销》。自从2005年开始在一家大学教授市场营销学这一门课程,迄今为止,学习过的相关教材不低于50本了,既有国内国外的经典著作,也有针对不同行业的行业营销书籍。

  这一本书尽管是针对教学而创作的教材,但是读起来让人心生喜悦,有理论但不着重于讲述理论的发展与本身,而是把理论与案例相融合,通过案例的带入学习去发现,原来市场营销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这本书被称为“市场营销学的百科全书”,作者罗杰•A.凯林(Roger A. Kerin)和史蒂文•W.哈特利(Steven W. Hartley)都是著名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商业管理博士,不仅发表了很多著作,在市场营销的实践领域里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一本优秀的教材首先是好用的,具体表现为教师认为好教、学生认为好学,这本书充分体现以满足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营销观念,提供丰富的教学性元素,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习题思考题、生动的配图等。

  一方面让教师方便将教材用于自身的课程教学过程,使得教师清晰地把握学生通过该教材应达到的学习目标,对教材的知识体系、重难点也能够一目了然;

  另一方面让学生方便进行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深入浅出的知识内容、明确的知识点、重难点、必要的自测思考题,以及拓展的学习资源等。

  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升华,理论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然而过于理论化的教材难免枯燥乏味,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让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这本书将理论阐述与实践案例、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学习过程中,让读者容易感知和体验到的实践案例、实践活动,去理解背后的理论知识是什么以及如何用。

  教材的每一章节的结构安排都是从实际案例开始,都有一个开篇案例,案例的选择具有代表性,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与思考,自然而然地带入有关内容的学习;理论学习过后,再进一步分析开篇案例的内在逻辑。

  如果说开篇的案例通过客观描述重在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那么课后的案例分析则重在解决营销理论是如何被应用到案例中的。

  以第一章节为例,选择了乔巴尼希腊风味酸奶的案例,作为一个新的产品通过分析顾客的潜在需求,在美国市场,利用4P营销组合策略迅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从宏观上看,教材结构体现在教材的章节目录上,编写教材首要是构建教材的章节结构。教材的章节就像是建筑的四梁八柱。

  作者围绕市场营销的两个核心目标: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本书的结构中分为五大模块。

  其中1到4章是第一部分,主要讲解开启营销程序;5到7章是第二部分,讲的是买方和市场;8到9章是第三部分,讲的是捕捉市场机遇;10到20章是第四部分,讲的是满足市场需求;21到22章是第五部分,讲了营销流程的管理。

  从微观上看,每一章节所要教授的知识点体系中,众多的知识点围绕章节框架共同构成一个逻辑清晰的知识体系。教材的结构反映了编者的核心观点。以第一章为例,主要是开启市场营销的基本认识,四个知识点从构建市场营销与读者的连接出发。

  这本书的作者试图通过“亲历营销”来向读者传授营销理念与相关策略,所谓“亲历营销”就是让读者扮演扮演一名需要实际进行营销决策的营销经理。

  同样还是以第一章为例,并没有讲太多的与市场营销有关的基础概念与理论发展脉络,直接以“营销与你的职业生涯”为一个分主题,让读者能够产生一种认知,原来市场营销不只是一种工作,而是和自己的职业生涯息息相关。

  同样在案例的选择方面,也可以看出作者的用心,比如在读到“3M公司帮助学生学习的策略和营销方案”这个案例时,我就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共鸣,专门审视了我读书学习时常用的文具,和案例中的3M公司的相关产品进行对比。

  畅销书《认知觉醒》中有个观点,“知识的获取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是否与自己有关联,以及这种关联有多充分。”这恰恰说明了学习的本质,是需要与自己产生充分的关联,学为己用。

  在人们惯常的印象中,教材就是一本看得到、摸得着的纸质书。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市场营销》作者团队实现了教材和工具包的创新,包括了正文内的链接、推文、超链接PPT和在线博客蹦。

  《市场营销》在美国以及世界大受欢迎,本书是第十三版,再版出版必是精品,相比之前的版本,完善了有关社交媒体和移动营销的内容、在营销仪表盘板块展示了“绩效评价指标和使之形象化的模板”等内容,体现了本书处于营销领域前沿。

  如果你已身在职场,那么你可以在这本书中发现和你工作中关于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为你提供有针对性地解决方法与工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标签: #有关营销的书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