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众是行业成长的发动机

aaron 1 0

  大众,指“众多的人”,本文指大众产品,通常指某个时期某个品类销量最大的产品。也就是说,它通常不是一个产品,而是处于相同价格带的产品群。

  消费需求变化多样,但是大众产品却是消费者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大众产品不仅价格适合大众,而且品质适合大众,所以销量最大。

  一个行业的销量,围绕大众产品形成正态分布(见图1)。大众产品价格区称为主流价格带,销量最大。然后价格向两端变化,销量逐步减少。很多人以为,价格越低,销量越大。这是错误的。大众产品所在的价格区,往往是中间偏上价格带,但绝不是高端价格带,更不是奢侈价格带。

  随着消费升级,传统的大众产品落后了,成为老大众,因此要推出新的大众产品,满足大众消费需求。所以,新大众是替代老大众的产品,或者说是大众产品的升级。

  以饮料行业为例,最初元气森林推出的产品在价格上创5元新高,随后东方树叶获得巨大成功,成为新大众产品,整个饮料行业的创新围绕5元价格带进行,连带着原3元价格带的大众产品也提价成功。

  正是东方树叶这个新大众产品的成功,以及饮料行业一线品牌近两年的涨价行为,让饮料行业成为快消品领域少有的量价齐升的行业(见表1)。

  试问,哪个快消品行业有如饮料般如此亮丽的业绩?饮料行业虽然也有内卷,但正是因为新大众打开了行业天花板,让行业得以把主要精力放在新大众产品的打造与跟进上。

  营销专家方刚戏称“饮料行业的利润率,就差跟茅台比了”。相比营收的增长,其利润增长更快。这就是结构调整的作用,这就是新大众的价值。

  优酸乳,这款10年前的大众产品,可能已经慢慢被忘记了,但那时的销量相当大。后来,安慕希、纯甄以新大众之势崛起,安慕希更是创造200多亿元销售额的大单品。现在,当安慕希、纯甄也需要大力促销时,就逐步归类为老大众了。

  现在瓶装水虽然有3元、4元的产品,但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承担瓶装水新大众的重任。现在农夫山泉更是推出9.9元整提(12瓶)的绿瓶装。瓶装水突破不了3—4元的新大众,就只有内卷了。

  方便面行业,10年前大众是3.5元价格带。2016年升级到5元价格带,如汤达人。现在虽然有高端,但没有规模,没有形成新大众产品群。因此,方便面行业增长乏力。行业的发展,就是新老大众的更替。老大众逐步被边缘化,新大众崛起,如此循环,行业有了成长轨迹。

  我们曾提出不内卷的另一条路,就是不断推出价格向上的产品。为此还用过结构调整、高端化、新世界、新主流价格带、主流换挡等概念,描述产品应该往上攻,打开行业天花板。但这些概念要么被误解,要么被无视,没有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缩量”这一概念,最早是在微信群聊天时无意中说起的,比起销量下滑、存量竞争、销量见顶等概念,缩量更形象直观,很快流行起来了。

  对目前环境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 K型分化,既有消费降级,也有消费升级。应对消费降级的措施是内卷,应对消费升级的措施是结构调整。这是很学术化的表达方式。

  但是,“结构调整”这个词不具象,高端化、奢侈化更是误导。结构调整不是点缀、不是小众,不是服务少数消费者,而是为大众服务。只有大众的,才是有规模的。只有规模化的升级,才能改变结构的权重。否则,内卷一定让结构向下,只有新大众才能让结构整体向上。

  因此,我把新大众视为打开行业的天花板。天花板打开了,行业就找到了向上的方向,大家集中精力向上发展,比如饮料行业,不再只有向下内卷一条路。可以说,新大众是改变行业的力量。

  2013年是缩量元年,我提出的应对措施是“主流换挡”,也得到了部分企业的响应。2016年,相当多的企业新主流产品获得成功,比如乳品领域的安慕希、纯甄等,方便面行业的汤达人等。当时,我给“主流换挡”一个“换主菜”的说法,不是换几个配菜,而是换当家的主菜、大菜。2016年后,虽然仍处于缩量时代,但快消品行业的日子着实好过了几年。

  今年上半年,某行业两大龙头企业相继发布了业绩下降的年报。我在与一位业内朋友讨论时,他认为主要是原来的大单品老化了,而新的升级产品又没成功,没有带动发展的新大单品。意思很清楚,老大众没动力,新大众还没有。

  国内的新大众,除了以东方树叶为代表的饮料行业,啤酒行业算是近几年做新大众比较成功的。啤酒的老大众是6—8元价格带,新大众是8—10元价格带。

  在8—10元价格带,国内有青岛啤酒的青岛纯生、全麦白啤等,燕京的 U8,华润的雪花纯生;国际品牌有乐堡、虎牌、百威啤酒、百威纯生等。群星璀璨,新大众产品群崛起。(见表2)

  啤酒行业如果没有新大众产品群的升级支持,以啤酒自高峰以来40%的销量下滑,肯定惨不忍睹。然而,啤酒行业营收基本稳定,利润是增长的。

  除了饮料、啤酒行业,胖东来近期帮扶步步高和永辉的成功,同样给了新大众信心。胖东来的产品不便宜(当然性价比很高),是典型的新大众价格带产品。帮扶行动在各地的火爆,说明了新大众是有广泛需求基础的。

  步步高董事长王填在帮扶第一店成功后说:“当频繁促销也无能为力时,以为消费者不到卖场购物了,现在看来是产品有问题。”

  面对缩量的大环境,当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内卷时,腰部和底部企业面临更大的内卷压力;但当行业龙头企业通过新大众向上打开天花板时,行业所有企业都有了更大的增长空间,内卷的压力就缓解了。

  进入互联网时代后,流行一种观点:互联网时代,再也没有百亿大单品了,未来10亿级大单品将成为主流。

  错在哪里?错在以为互联网改变了产品升级的规律。产品升级的规律,与互联网无关;但升级产品的营销方法,与互联网高度相关。后面我会讲到。

  新大众,一定是大单品。否则,就不是大众。在快消品领域,只有百亿大单品,才能有足够的影响力打开行业天花板。

  为什么新大众必须有大单品?这是由新大众中的“大众”两字决定的。它满足的不是个性需求,而是共性需求,是消费者的最大公约数。

  只要是共同需求,14亿消费者就构成了相当大的消费群体。可能很多人难以想象,东方树叶刚火爆没多长时间,就直奔200亿元去了。

  营销专家金焕民说:“所谓品牌,要么是相同的价格,比别人卖得多;要么是相同的品质,比别人卖得贵。”

  我曾经与金老师聊过,中国营销的第一步,就是哪怕只做国内市场,也能成为世界级规模的企业。目前,中国快消品龙头企业,主要市场在国内,也确实成了世界级规模的企业。那么,中国营销的第二步,就是成为在世界上有溢价能力的品牌。

  完成中国营销的第一步,主要靠性价比,用性价比打败跨国品牌的溢价;第二步,就是用溢价成就品牌。

  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经历,中国企业完成了第一步,形成了世界级的规模。性价比巨大,规模巨大。基本逻辑是,中国快速增长的市场容量——增长大环境。

  中国企业现在已经进入了第二步,完成溢价品牌的打造。因为中国已经进入了缩量时代,增量时代的营销逻辑不再适用。

  当然,溢价不等于高价。就像胖东来的产品,价格不低,但不一定显贵。主要是缩量时代,一定有供应链革命。供应链革命的渠道效率,降低了成本。因此,品牌既有高溢价,而零售价并不贵。

  中国企业目前的问题,是营销思想仍然停留在增量时代,仍然是性价比的增量模式。一旦遇到增量难题,就动用性价比(促销)这个即时见效的营销工具,没有进入品牌溢价逻辑。

  什么是价值观?美、流行、时尚等元素,高度主观。事实是,谁掌握了定义主观的话语权,谁就拥有了定义品牌价值的能力。拥有了定义品牌价值的能力,就拥有了创造品牌溢价的资格。否则,在欧美消费价值观之下,中国企业是难以拥有品牌溢价的。

  本轮的新大众,恰恰就说明了中国企业基本拥有了定义消费价值观的资格。比如,东方树叶就是典型的中国特色。

  品牌溢价有一个前提:国家的强大,以及消费者的国家品牌认同度。从东方树叶的品牌调性看,这是一个信号。中国元素的品牌,可以打造高溢价品牌。

  中国企业目前面临的大媒介环境,一是大众传播不再有效;二是互联网传播的调性,不适用溢价品牌,而且 IP化的传播模式,不利于持久打造品牌。

  一是渠道媒介。终端即媒介,货架即媒介,产品即媒介。所有的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渠道媒介的利用,华与华的超级符号深得其妙。

  三是“3K驱动”。“3K驱动”由营销专家苗庆显提出,3K是指 KOL(关键意见领袖)、KOC(关键意见消费者)、KOS(关键意见销售者)。

  3K有两大来源:一是大平台,如微博、公众号、直播领域的 KOL,他们有巨量的粉丝,但是我更倾向于把他们叫互联网化的流量广告(凡是付费的都是广告);二是隐藏在渠道中的 KOL、KOC和 KOS,他们的影响力在于小圈层关系。

  上述三大确定性的传播媒介,调性不同,相当碎片化。其整合利用,一定要用到美国西北大学教授唐·舒尔茨的整合营销传播(IMC)逻辑。IMC核心观点有四个:一是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二是信息流,三是用同一个声音说话,四是互动。

  早期觉得 IMC太理想化,现在觉得 IMC简直是为互联网量身定制。特别是目前新大众的品牌打造,既不能走入 IP化的品牌调性,又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媒介工具。

  没有现象级的互联网传播,百亿级的大单品是不可能实现的。东方树叶突然火爆,惊叹其现象的比较多,深挖其营销逻辑的反而比较少。因为 IMC的传播逻辑,其脉络相对隐蔽。

  最近,我一直强调进入缩量时代,不要内卷了。缩量+内卷,量价齐跌,日子能好过吗?内卷只有一个结果,就是出清。说俗一点,就是死一批,然后进入新均衡。

  缩量时代不可逆,这不是大环境的影响,而是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变化的必然结果,甚至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积累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缩量时代,只有一种营销方法能够拯救行业,就是打开行业天花板,也就是大众产品升级,用新大众开创行业的新增长。

  这里就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决心问题,向下内卷,还是向上升级?敢不敢涨价?二是营销能力问题,怎样用东方消费价值观产生溢价?只有两者匹配,新大众产品、新主流价格带才成立,进而打开行业天花板。(作者:刘春雄,《销售与市场》高级研究员,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副教授)

标签: #整合营销传播的概念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