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大MBA,无论是知识的天地——第一课堂还是实践的沃土——第二课堂,师生同行的每一步都闪耀着璀璨光芒。在第一课堂中,智慧的火花在思维的碰撞中绽放,老师以其渊博的知识为墨,学生则以求知若渴的心灵为纸,携手共绘出一幅幅知识图景;而步入第二课堂,实践的巨浪涌动着创新的激情,师生并肩前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破解现实难题的利剑,共同书写着实践创新的新章。
今天,我们随机邀请到几位MBA同学,他们将与我们分享那些年末回顾时依然让他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师生互动经历以及这些经历给予他们的收获及启示。
在朱欣民教授的《管理经济学》课程中,朱老师凭借其深厚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将原本晦涩难懂的经济学原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我们。特别是在讲解边际概念、需求与供给曲线时,朱老师的讲解让我深受启发,深刻理解了企业管理决策应基于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的比较来做出最优选择。这一理论不仅在实际应用中广泛而深入,更在思维层面给予了我极大的提升。
朱老师通过引入实际案例,让我们直观观察到市场变化对价格与数量的影响。他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需求法则与供给法则,揭示了价格在市场均衡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消费者偏好、生产成本等因素如何引发曲线变动,进而改变市场均衡状态。这一过程不仅增强了我的学术素养,更使我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对市场的运作机制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
《管理经济学》这门课程无疑成为了我本学期学习之旅中的一抹亮色,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体系,更激发了我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与探索欲望。朱老师的精彩讲授让我深受鼓舞,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继续深耕这一领域,不断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与实践智慧。
《商业伦理与社会责任》这门课程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知识领域,这是我之前未曾系统接触和深入了解的,而李昆老师的授课更是出乎意料的精彩,仅仅两天的课程就让我意犹未尽,深感不满足。
首先,李老师的教学循序渐进,逻辑严密。他从东西方哲学思想谈起,逐步深入到现代商业社会应遵循的准则,每一个理论点和知识点都被他讲解得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其次,李老师的授课风格极具感染力。他运用富有激情的语调、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实例,将一个个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每节课都让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再者,李老师的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实际。他鼓励我们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来探讨商业伦理问题,这不仅加深了我们对商业伦理的理解,也让我们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不仅认识到了商业社会中企业应承担的责任和应遵守的规则,也对我们个人的行为准则有了明确的指引。我期待着未来能有机会再次聆听李老师的教诲。最后,我想再次引用李老师分享的康德名言:“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在敖小茂老师精心讲授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堂上,我仿佛被一股强大的磁场吸引,深切地感受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敖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与实践成果生动展现,让我对这条道路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充分展示了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通过“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中国不仅与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共同迈向繁荣,还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全球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新动力。这种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模式,不仅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为解决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宝贵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内心的信念更加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了无比的自豪和自信。我深刻认识到,这条道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同时,我也对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推动国际合作有了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思考。敖老师的授课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无限憧憬与期待。
作为一名在职多年的学生,重返校园面对论文写作时,我感到既陌生又迷茫。幸运的是,学院适时开设了论文指导课程,应老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应老师强调,作为MBA学生,我们拥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丰富的实践技能,这是我们与学术硕士不同的优势。因此,我们可以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出发,分析问题成因,提出解决方案,并验证其可行性。这一思路让我们豁然开朗,意识到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经验来确定论文的主题和方向。
应老师还指出,论文写作的关键在于确定清晰的写作思路和构建合理的论文框架。论文框架就像一个人的骨架,一旦确定,论文的内容就像为骨架填充血肉一样,有了明确的主体思路,每个部分的写作都会变得轻松许多。
通过应老师的论文指导课程,我们不仅获得了宝贵的写作思路,还得到了许多启发。这门课程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论文写作的道路上不再迷茫。
在本学期的《营销管理》课程中,我们迎来了金六福酒业董事长贺恒辉先生,他与授课教师牛永革老师携手,共同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双师同堂教学活动。
在此之前,牛老师已经通过几节精心准备的课程,系统地向我们传授了营销管理的基础知识,包括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营销组合策略等核心内容。而本次课堂上,贺总则以其深厚的行业经验和独到的见解,深入剖析了白酒行业的现状,并详细阐述了金六福在营销管理方面的变革举措和取得的显著成效。
在随后的师生互动环节中,同学们积极踊跃地提问,展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针对金六福未来品牌差异化竞争的问题,贺总分享了品牌文化建设的经验、口感创新的思路以及与消费者互动的规划。牛老师则从理论层面出发,深入解析了品牌定位的独特性、传播渠道的精准性以及客户关系管理的深度性等关键要素,为同学们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探讨广告投放资源分配的问题时,牛老师引导同学们思考不同媒体的特性和受众群体,而贺总则结合金六福的实战经验,指出在保持传统媒体曝光的同时,需要加大新媒体的投入力度,以更好地触达年轻消费群体。这场双师同堂的课程,不仅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更为我们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
12月14日,刘苹老师的《人力资源管理》课堂迎来了一位企业嘉宾——香港中华煤气集团内地公用业务高级副总裁张彦女士,共同参与本次双师同堂的教学活动。在此之前,刘老师已通过数节精彩课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向我们传授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数字化转型、人才梯队建设、绩效管理等专业知识,结合丰富的案例,将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让我们收获颇丰。刘老师还灵活运用参与式、引导式等多种教学策略,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学习热情和课堂参与度。
张彦女士的到来,更是从实战角度为我们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核心地位。她生动分享了港华集团在组织变革、人才发展、学习发展等领域的辉煌成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人力资源管理在推动企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及双师同堂的互动,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从业者,我们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拓宽视野,以前瞻性的思维赢得高层的认可与支持,精准捕捉业务痛点,与业务部门紧密协作,共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这样的实践不仅有助于实现个人和团队的价值,更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11月,我有幸在罗利教授与吴鹏昆老师的带领下,踏入国寿嘉园·成都乐境,亲身体验了《服务运作管理》的移动课堂教学。这次学习之旅,罗老师和吴老师不仅是引领我们探索的向导,更是激发我们思维火花的智者。
在课堂上,罗老师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战经验,为我们揭开智慧养老这一新兴领域的神秘面纱。她边讲解边互动,让我们得以深入洞察康养产业的前沿动态与核心挑战,仿佛置身于这个行业的脉搏之中。罗老师不仅悉心指导我们如何将课堂理论融入实践,更启发我们以创新的眼光审视商业世界,教会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寻找机遇与突破。与此同时,吴老师则以他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他通过深入剖析实际案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服务运作管理的精髓,并鼓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勇于创新。
本次移动课堂让我深刻领悟到了PLUS培养模式中“Synergistic师生+”的精髓所在——师生间相互激发、共同成长的力量。这次经历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服务运作管理的认知,更为我未来的职业规划点亮了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向着更加明确的方向前进。
在《营销管理》课堂上,左仁淑老师带领同学们走出课堂,前往“中国挂面村”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移动课堂。左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挂面村的商业运营模式,并启发同学们思考乡村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路径。实地考察环节更是激动人心,师生们并肩探索,同学们怀揣着探索商业奥秘的热情,积极提问并分享自己的见解,左老师则耐心解答,适时补充,思维的火花在师生间的交流中不断迸发。从游客中心到商业水街,从主题乐园到展馆、研学基地,再到觉慧庭院民宿,每一处都留下了我们热烈讨论的身影。
在中江千年一面园区的创意策划大赛中,我们被分为七个小组参赛。我们小组巧妙运用营销管理中的加、减、乘、除思维进行产品创新,并融合4P、4C、4R、4V、4I营销理论,设计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景区营销推广方案。我们以一碗面、一村落、一脉传承的品牌故事为核心,致力于打造“非遗美食+旅游美景+度假美村”的景区、社区、产业园区三位一体的文创、旅游和城市休闲项目。最终,我们的方案在专家评审中荣获第二名的好成绩。
此次移动课堂,不仅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更让我深切地体会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的真谛。它展现了师生共创、协同联动的良好教学成效。
自22年入学后,我参与了多次管理案例精英赛,包括西南区选拔赛和全国总决赛,荣获第八、九、十届全国季军。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回想这几年,接受了黄璐、李德辉、左仁淑、张攀、金茂竹、曹麒麟老师(排名不分先后)的多次开小灶训练,不仅深化了学科知识,还提升了问题分析、团队合作、演讲表达和临场反应能力,这一切的成绩都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
以2024年第十届全国总决赛为例,黄璐和李德辉老师在备赛期间就给予了我们大量指导,并于10月24日与我们一起提前抵达长春。在比赛的60个小时案例分析中,两位老师与我们一起深入分析案例,针对理论应用、解决方案完整性及逻辑条理进行指导,他们牺牲了大量休息时间,全程与我们一起并肩作战,还参与了PPT修订和汇报演练。比赛当天,黄璐老师还进行了应对对手质疑的专项辅导。
管理案例精英赛极大地促进了我们的成长,是我MBA生涯中收获最大的活动。衷心感谢MBA中心和所有指导老师!如果你对管理案例精英赛或对与老师并肩作战心生向往,那么欢迎加入川大MBA,报名参赛,相信你也会满载而归!
去年10月,我们“九眼桥小分队”报名参加了第十六届尖烽时刻商业模拟大赛,今年3月,我们作为四川大学唯一代表队前往浙江杭州参加全国总决赛。在张欣莉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有幸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张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全面而深入,从沙盘模拟比赛的线上形式到比赛的行业背景分析,从团队内部的分工协作到比赛工具的有效运用,她都给出了极具建设性和实用性的建议。在总决赛的紧张氛围中,张老师更是全程陪伴,从早上8点到下午4点,她始终坚守在浙江工业大学的机房,仔细查看并分析每一轮比赛的结果。面对初期几个回合的不佳表现,张老师没有丝毫的责备,反而鼓励我们保持冷静,注重后续回合的策略调整与发力,并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策略指导。
最终,我们九眼桥小分队不负众望,荣获了一等奖,张欣莉教授也因其出色的指导而获得了尖烽时刻比赛的优秀指导老师奖。这次比赛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挑战,更是一次与四川大学商学院老师深入学习的宝贵经历。在张老师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主动探索、积极实践。这种师生间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氛围让我倍感珍惜。
在我的MBA学习经历中,曹麒麟老师作为企业诊断实践课程的指导老师,对我的影响尤为深远。曹老师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在实际项目中给予我们指导和支持。在米兰柏羽(总院)的企业诊断项目中,曹老师亲自带领我们深入企业,从前期的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到后期的问题诊断和解决方案的提出,他都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和建议。
曹老师特别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让我们明白,管理知识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字,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使用合适的方法论来对企业的运营进行诊断,识别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在项目中,曹老师不断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鼓励我们勇于挑战传统思维,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他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我的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与曹老师的紧密互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川大MBA项目PLUS培养模式中Synergistic师生+的价值。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我们更像是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共同面对挑战,共同成长。曹老师的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启发和赋能,让我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受益匪浅。
不知以上同学分享的第一课堂及第二课堂师生互动的生动经历,是否让你也回想起自己在求学路上那些难忘的瞬间,那些激发了你无限思考与成长的课堂片段?
标签: #新媒体营销理论案例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