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主席对全军军事理论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军事理论工作,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军事理论体系。科学的军事理论就是战斗力,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当前,世界新军事革命蓬勃发展,战争形态和作战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打赢未来战争,必须加快军事理论创新步伐,把握军事理论创新关键点,前瞻应对国家安全风险和战争威胁,探究制敌胜敌之策。
注重基于历史文化传承。把握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深植于历史,坚守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思想精髓,汲取中华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特质。要基于历史文化深刻理解战争,把握战争规律和战争指导规律,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审视现实问题、预测未来战争发展趋势;要继承发扬我军的优秀军事思想和战争指导艺术精髓,把传统韬略、武备谋略等传统兵学文化与现代战争相结合,创新技术手段,赋予其新的生命力,推动形成新的理论成果。
注重立足高位顶层设计。强军胜战,战略先行。军事战略是全局性、根本性的指导,对军事理论创新发展具有统揽功能,军事理论创新要契合国防和军队发展大局、融入国家发展全局。要站在国家总体安全的战略顶层观察军事问题,胸怀全局提升站位,从国家战略利益最大化层面去思考研究军事问题,站在战略全局目标实现的层面推动军事理论创新;要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坚持紧跟国家安全战略新发展,密切关注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发展趋势,加强对国家安全风险和战争威胁的前瞻性研究,把军事理论创新的关注点聚焦在对战略全局具有重大甚至决定性影响的重心和环节上,构建符合现代战争规律的先进军事理论体系。
注重紧盯对手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对手、熟悉对手是制胜战场的前提基础。忽略对手,军事理论创新就会迷失方向,缺少针对性。要强化对潜在对手的研究,既要关注对手现在作战思想、兵力兵器、力量运用,也要分析潜在对手的发展动向、创新之法等,根据敌之动态,研判其可能的部署与行动,有针对性地创新军事理论、战术战法;要瞄准潜在对手作战理论与实践,研析对手作战之强弱点,瞄准其软肋、“死穴”,创新发展制衡破敌之法。
注重实践论证检验升华。实践是军事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植根于实践沃土,接受实践检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军事理论创新要指向战场,围绕打赢未来战争,打好理论创新主动仗;要面向部队,扭住部队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中的重难点问题,聚力攻关,增强战争和作战问题研究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紧盯部队备战打仗的急迫需求,回答解决好部队的困惑难题;要牢固确立战斗力标准,将理论成果拿到部队演训场去检验,拿到多样化军事任务一线去验证,拿到数字模拟战场环境中去评估,努力实现理论创新同军事实践和未来战场的无缝衔接。
注重科技赋能前瞻引领。科学技术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军事理论创新必须把握科技脉搏,聚焦前沿技术,敏锐感知科技发展趋势及其对军事领域的影响。要紧跟最新尖端技术的发展走向,对未来战争发展方向作出准确预判;要加强原创性、前瞻性、预置性理论探索,从技术性角度研究理论问题,切实把作战制胜的原理、规则、路径、方式研究透;要把握技术突破中蕴藏的军事转化可能,通过作战实验预演未来战争,善用“技术+谋略”的理论生成模式,助力军事理论和技术深度融合。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标签: #关系营销的核心概念
评论列表